您现在的位置: » 内容

【守“沪”心声】王胜琦:援沪有我,出“琦”制“胜”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11 阅读:

义不容辞,殷殷嘱托中逆行出征

      4月初,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逆行者。回想援沪的38天,心中有颇多感触。

我的家庭与医学渊源颇深。父亲是行医几十年的老中医,妻子是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2020年以来己两次参加新冠一线抗疫工作,母亲则是一位退休教师,我还有一双可爱的儿女。临行前,一家人既高兴又忐忑,既支持又担心。父亲一生行医,让我大胆工作,不要畏惧,眼神中充满信任和牵挂;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安全第一;妻子一遍遍给我传授她在新冠定点医院管理病人时的经验,让我全心全意工作,不要有后顾之忧;两个孩子更是舍不得我离开,哭着让我早点回家。与此同时,院领导高度重视,格外关心,同事们纷纷鼓励,给予厚望。在殷殷嘱托声中,415日凌晨四点,我随101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延安援护医疗队出征了!

初到上海,青村零号基地全方位适应

   4月1510点,延安援沪医疗队抵达上海市奉贤区驻地,与宝鸡援沪医疗队组成陕西省第四援护医疗队,负责青村零号基地二期方舱医院的工作。

   抵达目的地后,稍作休整,我便加入了岗前培训,反复练习穿脱防护服,反复学习第九版新冠诊疗指南,反复记忆每一个细节。我深知,只有具备规范的防护能力和过硬的诊疗技术,才能真正为上海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月19日,我正式进入青村零号方舱工作,尽管反复学习第九版新冠诊疗指南,但毕竟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新冠病人,工作流程只是理论上的熟悉,还没有经过实际操作,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方言、舱内的特殊复杂情况,一切都需要适应。开始难免紧张、不安和恐惧,生怕哪个环节处理不到位。这时我就想起临走前妈妈的嘱托、妻子分享的经验以及父亲信任的眼神,从而及时调整心态,努力稳定情绪,迅速了适应环境,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处理病人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进入方舱,团结协作非常重要。有一位上海浦东的患者,因与医护人员语言沟通不畅、交流困难而情绪激动。我赶紧帮忙想办法,利用手机软件人手写字对话的形式,给他耐心细致解释,实现了迅速有效沟通,使病人的诉求得以解决并顺利出院回家,他说:你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大白医生。

转战黄埔,来自老年患者的考验

   4月22日,我们再次接到指挥部的命令,要求转战黄埔区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工作,主要收治年龄较大、基础病较多且未接种疫苗的患者,这给我们的诊疗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和考验。

   面对挑战,我利用自己多年的重症专业知识及最新的新冠诊疗指南,根据每一位新冠伴有基础病患者的年龄、病情特点,为他们逐一精心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累计接诊60名患者,主管患者33名,转院1人,治愈32人。

   其中让我印象中最深的是202床,一位年逾八十的患者,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李奶奶。根据她的检查结果,诊断为新冠普通型。她平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入院时咳嗽、咯痰严重,我给予吸氧、俯卧位通气,然后抗病毒、清热化痰,配合中成药治疗,病人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明显缓解。病人老伴激动地告诉我:王医生,是你救了我的老伴,她常年咳痰不利,呼吸困难,哪里都治不好,这次得了新冠更加不好治了。你医术高明,为我老伴解决了多年困扰,就像自家孩子一样照顾我们,很周到很贴心,非常感谢你!还含泪写下了感谢信交给我。作为医务工作者,能得到患者及家属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我感到十分欣慰和开心,瞬间所有疲劳都烟消云散,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五一打硬仗,累却充实着

   5月1日劳动节,是我此次援沪最难忘的一天。当天我和其他6名同事值班,早上接到指挥部通知,要求值班医护做好打硬仗的准备,将会有大批患者转来亚定点医院治疗。接诊大批患者?如何快速有序接诊?如何排查出高危患者?一个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迅速思考后,我结合医院收治流程,制定了简便易行的接诊流程。为了克服语言沟通障碍、准确有效地采集病史、了解病人的情况,提前设计印制了病人信息采集表,护理姐妹们也制定了配套的接诊处置流程。

   患者陆续转来,我们按照既定的接诊流程,有条不紊地将病人安置到病床上,采集病史、了解病人情况,根据病情给予有效治疗。在短短四个小时之内,我带领护理姐妹们一共收治了38名患者,是援沪以来单日收治患者数量最多、接诊秩序最好、完成效率最高的一次。

   当晚下班,已经是次日凌晨两点。大家坐在返回宿舍的车上,身心俱疲。但我认为这是最紧张、最充实也是最有意义的一天,可以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得到了患者和上级指挥部的高度认可,交上了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凯旋归来,莫大荣耀中升腾起的使命感

   5月22日,援沪任务圆满完成。等我们值完最后一班岗,上海市政府特意安排我和同事们前往外滩参观留影。此前曾来过上海,但这一次感觉完全不同。这一次,我深深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热情和关怀,感受到了为上海出力、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自豪与幸福,更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国力量。


5月23日,延安援护医疗队完成使命,历时15个小时顺利返回延安。延安交警给予我们最高迎接礼仪,家乡人民对我们的归来也翘首以盼,前往隔离点的路上,我的内心感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在莫大荣耀中升腾起强烈的使命感。

   感谢组织给予我此次抗疫的宝贵机会,援沪38天必将是我一生的珍贵回忆!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援沪有我,已然凯旋;抗疫有我,请党放心!


   但愿疫情早绝迹,从此架上药生尘。

供稿:王胜琦(神经外科)

图片:王胜琦(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