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内容

延安市人民医院关于推荐 2023年度延安市科技成果的公示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3-18 阅读:

延安市人民医院关于推荐

2023年度延安市科技成果的公示

 

我院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对2022年度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遴选,确定推荐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院级科学技术奖参加2023年度延安市科技成果评审。为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现予以公示(见附件)。公示期为2024318日至324日。在公示期内,如对公示项目有异议者,可以书面形式向科教科(电话:2888024)提出。提出异议须申明理由和事实依据,并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所在单位或科室、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过期或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延安市人民医院

2024318


附件:
延安市人民医院推荐2023年度延安市科技成果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项目简介 获奖情况 申报奖项
1 基于SGK1调节免疫细胞失衡在免疫性疾病中的机制及纳米药物防治 吴守振 延安市人民医院 炎症免疫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健康,免疫细胞失衡(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是炎症免疫性疾病的主要表现,也是诱发炎症免疫性疾病主要病因,阐明炎症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细胞失衡的分子开关机制和调节机制依然是炎症免疫性疾病病因研究的主要课题。因此,在炎症免疫性疾病中,揭示调节免疫细胞失衡的关键分子不但有助于阐明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治疗炎症免疫性疾病的重要保障。本项目以SGK1为切入点,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了SGK1在炎症免疫性疾病(哮喘、川崎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等)中的功能机制,阐明了SGK1通过调节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促进川崎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和临床意义、通过调节TH17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分化促进高血压及心脏纤维化的进展、通过调节TH2/TH17细胞分化和功能促进儿童哮喘的进展。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研究手段,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结合临床效果,系统地探讨了SGK1调节免疫细胞(Th17细胞、Th2细胞、巨噬细胞等)的分化和功能,揭示了SGK1对相应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引起细胞因子“风暴”中的作用,阐明了SGK1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失衡中的功能作用和分子机制。针对SGK1在免疫失衡中的作用和靶点,设计纳米小分子,阐明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在临床中,评价了SGK1在炎症免疫性疾病(哮喘、川崎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以及肿瘤免疫逃逸等)中的临床意义和临床价值。本项目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临床价值。 延安市人民医院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
2 中药、针灸联合磁疗治疗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李媛媛 延安市人民医院 女性到了更年期容易发生骨代谢疾病,与激素分泌有着一定关系,雌激素减少后会影响对骨量的调节,骨量丢失会伴随要被疼痛等全身性骨病,通常服用西药缓解疼痛、补充钙剂,但由于老年人药物吸收较长,疗效不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显示优势,本研究运用中药、针灸联合磁疗治疗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症,能提高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骨折风险,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轻经济负担。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60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2月-2020年6月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碳酸钙D3片600mg 2/日、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ug 1/日、阿龙磷酸钠片10mg 1/日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自拟强筋健骨汤)、针灸、磁疗治疗,治疗2个月,2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一次评价。检测指标为中医症状、骨密度、骨折发生率、E2、FSH。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实验组可达到93.33%有效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骨密度、E2、FSH,本研究发现中药、针灸联合磁疗综合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能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骨密度,临床疗效显著。 延安市人民医院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奖
3 孕期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孕期贫血相关性研究 王慧玲 延安市人民医院 孕期贫血是常见的妊娠期营养缺乏症,常见原因为缺铁,缺铁性贫血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缺氧、低体重、死亡,新生儿可出现语言、认知功能发育迟缓及肌肉运动功能迟缓等情况,也会增加孕妇产后出血风险。因此,采取适当的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策略,以降低孕期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至关重要。维生素 A 参与细胞分裂、胚胎发育过程,其缺乏将增加不良妊娠及贫血风险,因而孕期维持适宜水平的维生素 A 对孕妇及胎儿健康较为关键。此外,维生素 A 还会影响铁代谢过程,其缺乏将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进而出现缺铁性贫血。维生素 E 不仅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还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能够抗衰老、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并证实与新生儿贫血有关。孕期维生素 E 过高(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等)或过低(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均对母婴不利。目前尚缺少大样本的孕期血清维生素 A 、 E 水平与孕期贫血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延安市人民医院孕期缺铁性贫血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孕期孕妇血清维生素 A 、 E 水平与贫血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降低孕妇贫血发生率及围产期母婴维生素营养保健提供参考。
血常规以及贫血三项检查是临床判断贫血和明确贫血原因的关键依据,当维生素B12以及叶酸水平较低时,通常表明为大细胞性贫血;当血清铁蛋白水平较低时,一般为缺铁性贫血。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红细胞压积、维生素B12、叶酸以及铁蛋白水平方面,贫血组相较于非贫血组明显低。通过开展血常规以及贫血三项检查,能够对机体贫血情况进行有效诊断,同时依据相应指标水平判断贫血因素。本次研究中,在血清维生素 A 水平方面,贫血组相较于非贫血组显著下。孕妇血清维生素 A 水平同血红蛋白以及铁蛋白水平呈正相关( P <0.05)。分析结果,维生素 A 属于一种极其重要且极易缺乏的脂溶性维生素,其能够为机体维持正常代谢以及机能。在维持红细胞生成、上皮细胞分化、体格发育、免疫功能以及正常视觉功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若维生素 A 缺乏,会对机体铁的转运以及贮存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机体造血。维生素 E 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其包含四种生育酚以及生育三烯酚,属于抗氧化剂。当机体内维生素 E 缺乏时,会促使机体代谢过程中形成自由基,一方面会导致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对细胞膜功能以及结构造成破坏,出现脂褐素;另一方面还会引起蛋白质变性,使得酶以及激素丧失活性,进而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出现代谢异常情况,导致机体衰老或是出现溶血情况。本研究结果发现,维生素 A 同妊娠期贫血存在相关性,提示女性在妊娠期间,需定期检测机体维生素水平,注重饮食均衡,合理补充维生素,预防贫血。
延安市人民医院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奖
4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多模态影像组学的临床应用 樊宇耕 延安市人民医院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2019 年Lancet 报道了1999—2017年期间导致中国人群死亡的 25 类疾病,卒中以高死亡率和致 残率居首,而脑出血发病率占卒中的比例达1/4。血肿清除为治疗HICH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尽快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根据2020年《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对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内容,对于有一定ICP增高,但并无脑疝风险,血肿量20-40mL 的病情中等严重程度的脑出血患者,手术清除血肿是否能够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加速康复等,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指南为脑出血治疗提供参考及依据,但同样为临床治疗带来一些困惑,对于基底节区中等量脑出血(20-40ml)引起肢体偏瘫症状,手术与否,恢复效果不尽相同,那么我们在分析影响恢复效果的因素,而手术指征的选择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于一些主观的方法(如解剖经验的判断、普通影像学分析等)及临床症状,尚缺乏准确的、定量评估的方法。 对于幕上基底节区中等量出血的病例,如何去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或内科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如果术前能对患者进行客观、具体量化的评估血肿对周围脑组织血液灌注的影响,将会对神经外科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同类患者,治疗后的评估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手段,目前在临床上常常依赖于不可靠经验的判断,尚缺乏明确的评估、检查方法。另外,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即低血流灌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由于出血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作用,往往会造成相应组织区域产生欠灌注甚至无灌注状态,往往会给患者造成诸如偏瘫、失语等并发症,随着近年颅脑功能可塑性和早期康复理念的提出,针对脑出血后遗症的积极康复治疗越来越得到神经外科同仁的重视。近年来,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脑出血微创治疗,特别是神经内镜、立体定向和锥孔血肿穿刺引流方面做了大量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料,在应用CT、MRI多模态影像组学和3D-slicer数字化神经外科重建技术,通过评估损伤程度,决定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发现手术清除血肿成为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手段,早期及时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缓解严重颅内高压及脑疝、挽救生命,并尽可能降低由血肿压迫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提高术后生存质量。通过多模态影像组学评估和数字化重建技术模拟手术路径,术中操作减少对神经纤维束牵拉的继发性损伤,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通过研究,可以及早确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合理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同时对患者后期康复具有评估意义,可以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具有社会效益。 延安市人民医院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
5 神经肌支转位在周围神经严重损伤及肢体功能重建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 丁俊杰 延安市人民医院 尺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尺神经损伤常导致手内在肌麻痹、萎缩,使手失去灵活的运动功能,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不少中外学者、医生在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患肢的功能恢复仍不理想。全臂丛根性撕脱后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的研究被誉为“手外科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也充分说明了尺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不易恢复性。因此寻找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有效方法是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也一直是本专业的研究重点。本课题主要研究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旋前方肌肌支移位修复尺神经深支,在恢复手内在肌功能方面的疗效。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转位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恢复手内在肌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尺神经损伤后,将导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麻痹,使手失去灵活的运动功能,对手功能影响很大。旋前方肌肌支发自正中神经骨间前神经,是以运动纤维为主的神经分支,位于旋前方肌的深面,位置恒定,变异少,易于寻找,以此肌支修复尺神经运动支是肌支对肌支的缝接,功能束对位准确,再生神经纤维通过一个缝接口,可以最短的距离长入神经运动终板内,使手内在肌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获得神经支配,能有效防止其废用性肌肉萎缩,使手内在肌功能恢复良好。该项目的开展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解决神经损伤的修复思路和方法,对提升周围神经损伤的救治和肢体功能重建方面有积极意义,该技术的开展能提升本地区手外科领域的救治能力,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延安市人民医院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
6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MRI多模态研究价值 王生海 延安市人民医院 一氧化碳中毒是全球急诊科常见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生的主要病因为生活意外中毒及工业职业中毒,而生活意外中毒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每年冬季及冬春交界的季节。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生,可能引起机体多部位、多器官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急性中毒死亡,最初症状主要表现恶心、疲劳、呼吸急促、头痛、思维混乱和行动笨拙。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机制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的20倍,而结合有一氧化碳的血红蛋白,再结合氧气很难向组织释放氧气,导致组织缺氧,其中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因此最先受累的是脑组织,且脑组织受损也最为严重。但因其脑组织损伤程度及临床表现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前期研究结论不一致,已成为困扰损伤机制研究的瓶颈问题。本项目在前期的回顾性研究基础上,聚焦于磁共振脑组织灌注和代谢的功能成像,建构一氧化碳脑损伤机制模型,突破其损伤的动态时变性、结构功能共变性、个体差异性的研究方法瓶颈,围绕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静态和动态研究模型建构。
       首先,区别于以往CT技术灵敏度低和信息量少的的问题,磁共振不仅灵敏度高,还可采用功能成像了解机制;其次,采用结构磁共振和功能磁共振相结合观察脑损伤结构影像损伤部位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的脑组织灌注情况。最后,以一氧化碳中毒脑损伤患者n=30为研究对象,观察急性期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构建脑组织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功能连接模型。
在中国北方的秋冬季、冬季,一氧化碳中毒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社会层面上一些地方政策为每家每户安装烟雾报警器来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医疗层面一氧化碳中毒首次就诊于急诊科进行治疗。急诊科首先通过家属了解病史、嗅其衣物味道,其次通过血气分析、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有无中毒及中毒程度,但结构磁共振只显示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双侧苍白球对称性异常信号,而大部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结构磁共振表现阴性,这部分病人仍然表现出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因此寻求比结构磁共振成像更敏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
      通过调研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CO中毒患者达726例,平均每年CO中毒患者达到140余例左右,我们发现其中726例患者中有122余例患者处于中、重度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这122余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迟发性脑病(急性期治疗病患临床症状消失,但在中毒第2-60天均可出现痴呆等症状)。功能磁共振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神经系统检查方面不仅敏感性高,还能解释一些临床症状与神经系统的受损区的相关性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神经系统受损机制,因此我们采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扩散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脑功能成像(BOLD)分别从脑血流灌注和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对神经系统受损机制进行分析,从大脑供氧和耗氧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1.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这122余例患者中有30例发生迟发性脑病,利用DWI高信号病变和临床指标构建了预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诺模图。诺模图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来区分高危患者,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来降低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发生率的预测模型,并在2022年北美放射学年会发表摘要,现已发表于新加坡《综合神经杂志》。
2.基于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技术初步评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组织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灌注分数(f)与伪扩散系数(D*)相乘而得的血流相关灌注分数fD*作为IVIM技术中反映血流微灌注一个重要参数,发现苍白球、丘脑、半卵圆中心、脑室周围及额顶叶白质脑血流灌注分数减低,并于2021年发表在国际磁共振年会摘要。
3.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的静态局部一致性(ReHo)和动态局部一致性(dReHo)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自发脑活动改变,解释了局部脑功能障碍,中文文章待刊出。利用静态和动态低频波动幅度(ALFF)分析了ACOP引起的大脑活动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特别是在前额叶区域,局部大脑活动的异常时间变异性与认知表现相关,强调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可能为一氧化碳暴露引起的大脑紊乱背后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英文文章待刊出。
延安市人民医院  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
7 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效果观察 耿冀洲 延安市人民医院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发生在肝内胆管、肝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1]。据数据显示,中国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2]。由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常在中晚期才会出现肝区持续性疼痛、肝大、黄疸、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综合征,致使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因此,寻找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3]。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常用手段,因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势,受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认可[4]。但研究指出,单纯的TACE治疗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较高,并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实际需求[5]。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经选择性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的疗效。
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我院及空军医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1)满足《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6]中标准;(2)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3)无肝外转移;(4)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器官衰竭等;(2)存在明显的黄疸、腹腔积液、恶病质;(3)本次治疗前已进行放化疗或接受过其他治疗;(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对本次治疗存在明显禁忌证;(6)未能接受随访。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7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n=37)和研究组(给予TACE联合RFA治疗,n=41)。对照组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31~71岁,平均(53.68±6.24)岁;Child-Pugh分级:A级33例,B级4例。研究组中,男29例,女性12例;年龄32~72岁,平均(55.19±5.87)岁;ChildPugh分级:A级36例,B级5例。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予以TACE治疗:穿刺点选择股动脉,经腹腔动脉至肝动脉造影,对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周围血供及动静脉瘘情况予以探查,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中后,注入1000~2000 mg 5-氟尿嘧啶、10~20 mg丝裂霉素、50~80 mg顺铂、20~40 mg多柔比星,采用超液碘化油进行血管栓塞。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RFA治疗:TACE治疗完成2周后行RFA治疗。于超声下明确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以及数量,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穿刺点,予以局部麻醉,并在超声引导下将电极针穿刺入肿瘤部位,温度设置为95~105℃,当病灶直径≤3 cm时,采用单针电极针消融,时间为5~8 min;当病灶直径>3 cm时,采用多极针消融,时间为15~22 min。为确保完全消灭病灶,消融范围需超出病灶外1~2 cm。结束后采用烧灼针局部止血,以防种植针道出现偏移。近期疗效
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RECIST)[7]进行评价,分为疾病进展(PD)、疾病稳定(SD)、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CR: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且1个月后复查结果不变;PR:肿瘤的病灶体积减小≥30%;SD:基线病灶长径总和有缩小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PD:肿瘤的病灶体积增大≥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控制率=(SD+PR+CR)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PR+CR)例数/总例数×100%。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热、腹痛、局部出血、骨髓抑制以及感染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采用门诊或住院的方式,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生存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及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疾病,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该疾病的发病与丙肝、乙肝、肝硬化以及病毒性肝炎存在显著相关[8]。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病初期病情较为隐匿,且无典型症状,进展至中晚期才可触及肿块,出现黄疸、腹部疼痛、肝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肝性脑病等,而此时多数患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治疗[9]。对于不能进行切除术者,早期常予以药物以维持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总体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TACE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0]。TACE通过往肝动脉内推注栓塞剂或化疗药物,选择性地阻断肿瘤细胞的供血动脉,以造成肿瘤细胞的缺血、缺氧,达到阻断肿瘤细胞生长途径、消除微小转移病灶的作用,同时推注的化疗药物可保持较高的浓度,降低肿瘤细胞的复发及转移率[11]。但据相关研究发现,单一采用TACE治疗后肿瘤细胞的完全坏死率仅为5%,剩余的肿瘤细胞仍会继续出现增殖、转移,远期疗效并不理想[12]。RFA为一类新兴技术,其通过射频消融仪器发射电磁波,再用电极针穿刺肿瘤,使电极摩擦震颤肿瘤组织发热,从而损伤肿瘤组织使其坏死、变形、脱落,使肿瘤消融,同时还可使肿瘤血管内的血液出现凝固,以达到阻断肿瘤血供的目的,且可有效防止肿瘤细胞出现远处转移[13]。相关研究指出,将TACE与RFA联合治疗,能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这两者联合治疗对患者远期生存情况影响的研究较少,故本研究就此开展研究,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14]。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更为显著,这与既往张炫和李晓辉[15]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将TACE联合RFA应用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两组患者发热、感染、腹痛以及局部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差异,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改善或者消失,说明联合治疗后不会增加并发症,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对照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低于研究组(P﹤0.05),可见联合RFA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联合RFA治疗并未明显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局部出血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仍需提高警惕,需加强对患者术后的观察,并及时予以止血以及抗感染等处理。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经选择性TACE联合RFA治疗疗效确切,可有限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临床应用前景可观。
延安市人民医院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
8 趋化因子CCL7通过诱导TANs分泌MMP9促进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王  启 延安市人民医院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致病因素、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多样等特点。因此,深入探索肺癌增殖、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潜在诊疗靶点,是进一步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根本途径。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能促使细胞产生趋化运动的小分子分泌型细胞因子,对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调节了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功能, 并且可以促使肿瘤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改变肿瘤微环境,最终导致肿瘤的增殖和转移。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主要分泌MMP-9、MMP-8 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MMPs 可以降解肿瘤细胞外基质中的各种蛋白成分,破坏肿瘤细胞组织学屏障,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其中MMP-9 在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该过程最重要的蛋白水解酶之一。本研究课题中,我们将通过证明趋化因子CCL7/受体通路对MMP-9的调节作用,探讨CCL7对TANs细胞的趋化导致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进一步阐明CCL7在非小细胞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延安市人民医院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延安市科技成果